明确历史使命 激发奋斗前行的内生动力
10月16日,我早早坐在电视机前聆听了党的二十大报告,倍感振奋之余,更有了新的感受与冲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将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历史时期,在新的时代、新的征程,文艺工作者无疑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
党的二十大报告第八部分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并且具体强调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从我个人的感受角度出发,我认为这部分论述有几个关键点值得深入思考和领会,它涉及到对文化时代性的认识和把握。第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奋斗目标中的文化目标。这个目标的检验标准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满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得到巩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得到提升。第二是社会主义文化的属性包括两部分,一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内容,二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内容。前者说的是社会主义文化的开放性和走向,后者说的是社会主义文化的立场和本质属性。第三是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容谱系,包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果说这三个关键内容曾经就提到过,譬如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面向”,在上世纪末曾是教育和文化的指导思想,它概括的是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时代特征,与改革开放的主导思想协调共振,这次的报告在强调系统性的同时,更突出了时代性。系统性表现为更全面地阐述了社会主义文化的目标、属性、内涵以及任务,而时代性则表现为指明了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时代路径。
围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目标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任务是十分明确的。文艺工作者首先要举旗帜、聚人心,把思想统一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和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来。中国式现代化,是需要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面深化认识的概念,文艺工作者要先学一步,融会贯通,以文艺的形式鼓与呼。对于广大文艺工作者而言,要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勇于同形形色色的不良文艺思想、思潮作斗争,同时更要学会以文艺的形式,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以不断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面对这样的目标任务,文艺工作者需要激发奋斗前行的内生动力,以实际行动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我今年参与了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的电视剧《麓山之歌》的拍摄,在其中扮演一位大国工匠、全国劳模。剧中的企业原型与人物事迹深深震撼了我,新时代的浓浓气息扑面而来。在这部剧的拍摄过程中,我认识到,中国的企业早已不再停留于传统制造业的技术和工艺水平,而是进入智能化制造的时代。无论是产品还是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已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这就是21世纪生产力的现状,也是新时代的标记和音符。工人阶级是先进社会生产力的代表,他们的喜怒哀乐、价值观、思想境界和个人追求,值得文艺工作者深入体悟、潜心挖掘。这次拍摄对于我而言影响深远,通过对党的二十大报告的学习,我更加懂得,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身为一名文艺工作者需要胸怀“国之大者”,与党同心同德,与人民同向同行,用优秀文艺作品书写人民的伟大实践,记录时代的进步足音,共同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作者系中国视协演员工作委员会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