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用户登录投稿

        365bet体育在线游戏_365bet.com游戏奖金_网上365平台被黑提款

        这个文学青年的新书发布会,为啥不请同行
        来源:上观新闻 | 施晨露  2023年04月04日08:31

        《思南文学选刊》副主编方岩、《经济学人·商论》总编辑吴晨、上海财经大学副教授梁捷,凑成了《文学青年编年史》新书分享会的阵容。这是方岩长篇小说评论的一本精选集——从分类来说,是“文学理论”。在思南读书会现场,方岩坦言,不请同行是他有意选择的结果。“现在,我强烈感觉到,谈论文学时,首先要想到文学和日常的关系,文学不应该只是文学圈或文学专业的人谈。希望其他专业或其他知识构成的人来谈论文学,重新建立文学和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

        《文学青年编年史》所收评论文章,既涉及近年重要长篇,如《考工记》《朝霞》《山本》《雾行者》《灰衣简史》《这边风景》《朱雀》等;亦注重作家代际的典型性和影响力,如王蒙、吴亮、王安忆、贾平凹、麦家、池莉、叶弥、路内、葛亮、李宏伟等,诚实展现了一位文学青年的十年精神漫游图景。作为近年来值得关注并逐渐走向成熟的青年批评家,方岩注意调和学院派写作风格与更广泛的普通读者阅读需求之间的矛盾,行文风趣幽默,善用奇崛比喻,积极介入广受年轻人喜爱的中青年作家现场。

        “这本书叫《文学青年编年史》,如何界定‘文学青年’?”吴晨说,自己不算“文学青年”,但在方岩的书里看到一些重要、有意思的文学作品,有兴趣重新观察、阅读。“方岩提出了一个问题:文学到底是为了什么?是记录当下、提供更多想象空间,还是营造一个相对逃避的空间?”

        梁捷提出,随着短视频、AI、ChatGPT流行,人们花在文本阅读上的时间似乎越来越少。对写作的人来说,为什么选择这种方式进行表达?对从事文学评论的人来说,为什么选择评论文学?“文学一定是有能触动人们情感或重新思考人生意义的核心所在,这些真正的核心反而不太受外界的影响。”

        梁捷还提到文学评论的“去专业化”,“既不仰视也不俯视文学评论,它是一种表达方式。每个人的知识结构不一样,应该鼓励更多人介入文学批评,用不同的视角、文体探索文学评论的方式。文学本身不是固定的,文学评论也不应该是固定的,保持开放性、批判性甚至挑衅性的态度,可以给文学批评带来一些新的东西。”

        方岩把文学评论比作“弹幕”,“我在南京上班的时候,中午和小伙伴在食堂吃完饭之后喜欢聊天。有一天被旁边两个人不断打断,让我有点意兴阑珊。这时,另一个人说,方岩你继续说下去,就当这两个人是弹幕,不要在意。如果跳开专业壁垒看文学评论,你会发现所谓文学评论只是时代景观大屏上的弹幕。看短视频时会有很多弹幕,一条弹幕并不比另一条弹幕拥有更多特权。”

        “博伊斯说过,人人都是艺术家。方岩给我们破除了‘迷信’,人人可以做评论家,在文本面前是平等的。”梁捷说。

        “我们到底把文学视作什么?比较狭隘的理解就像一段时间里对‘文学青年’的标签,好像是阅世不深、比较稚嫩的感觉。其实,我们每个人面对文本,有自己的阅历、学术背景、工作背景,与文本发生‘勾兑’,又处于一个变化的世界中,形成各自独特的感受。某种意义上,只要热爱文学的人都是文学青年。”吴晨说,希望更多人有阅读的习惯。“今天,我们处于一个‘十字路口’,只有彼此进入对方的领域,产生跨界,才会产生更多讨论的空间,而不是在一个圈层里玩久了之后变得堆砌术语、故作高深起来。”

        “文学评论是写给谁看的?是作家还是读者?”有读者向方岩提问。“从职业和学术训练来讲,一开始我们被培训的目标的确是写给同行、写给作家看。你问我有没有想过写给普通读者看,这是我接下来要努力的方向。如何在写作中去掉一些拗口或容易迷惑人的专业表达,又不损害思想和意义,这是对一个人写作功底的训练,也是突破。”方岩坦诚回答,“如果有一天我写出一篇评论,在不使用大量专业词汇的情况下,同行看了觉得很好,读者看了也觉得很好,说明我的写作能力上了一个台阶。这是我要努力的方向。”